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方向一(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2024年度下半年学术交流会成功召开 |
作者: 发表时间:2024-12-18 阅读次数:10 |
2024年12月6日上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方向一(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2024年度下半年学术交流会在同济大学桥梁馆会议室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顾祥林教授主持,方向一的首席研究员、团队成员、博士后、博士生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面向国家“防灾减灾”“韧性城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重大结构多灾害防治、土木基础设施智能减灾、城市防灾韧性提升研究,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及韧性提升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方向一(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聚焦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旨在突破在役土木工程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延寿技术、低碳化更新与韧性提升,实现从新建结构防灾向全寿命综合防灾的转变。本次会议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交流研讨,展示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减灾与工程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方向一研究成员的沟通和交流。
共有5位专家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议围绕主题“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的主题展开多角度、战略性、前瞻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从对韧性理论的深刻阐释,到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新方法与技术的探索,凝练城市基础设施韧性防灾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难题。 Pieree Quenneville教授:韧性结构抗震设计展望 (Seismic design of resilient structures – a perspective)
黄东升教授:工程竹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应用 (Engineered bamboo composites and applications in structures)
陈艾荣教授: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多物理场相场模型 (Multi-physical phase field model for corrosion of rebars in concrete)
肖建庄教授(线上):混凝土结构低碳设计 (Low carbon desig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江佳斐研究员: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与抗震性能研究(核电厂、地下车站)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nnovative precast concrete infrastructures (NPP, MTR stations))
顾祥林教授最后对各位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果表示祝贺,表示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是一项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交融,更需要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合作,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工程挑战。 |